苍南县创新打造“一码集成”全链条涉企执法监督服务增值模式
苍南县聚焦涉企监管执法领域事前预防提醒不够、事中监管缺失、事后以罚代管滥用裁量权等问题,依托数字门牌系统,将“门牌二维码”、“企业核对码”和“行政行为码”三码合一,推行“执法人员领码留痕、市场主体用码评价、监督部门查码溯源”的涉企执法监督机制,创新打造事前有服务、事中有监督、事后有修复的“一码集成”全链条涉企执法监督服务增值模式,提升涉企监管执法质效,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。
一、突出事前合规指导,做深“码”上服务
一是订制行业合规清单,引导企业“码”上自查自纠。依托“数字门牌”系统,新增产业合规目录,订制个性化行业合规清单,企业主通过扫描数字门牌或使用微信小程序查阅产业合规配套制度,查阅高频违规风险事项,开展自查自纠,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。截至目前,已导入清单281份,查阅量超1500次。例如我县49家餐饮企业主动自查自纠,在后续执法中未出现违规处罚情形。
二是分析企业违法数据,紧贴企业需求“码”上服务。依托“行政执法一类事”平台,分析企业违法数据,紧贴企业需求,提供线下合规服务。如开展重点产业合规体系建设中,苍南县聚焦棉纺织特色行业,明确合规风险点,筛选卫健、应急、市监、环保、消防等5家部门,参与编写合规指引,汇编风险点18条,提出合规建议28条,为棉纺企业提供风险预防指南。
三是创建“执法人员+律师”合规导师团,护航企业合规“码”上见效。创建“执法人员+律师”合规导师团线下合规服务长效机制,为企业提供“企业码上呼,导师马上到”的合规服务。
二、强化事中执法监管,做实“码”上监督
一是全省首创覆盖全县市场主体执法监管数据库,做实用“码”数据基础。以苍南县数字门牌、数字网格为基础,率全省之先设立市场主体执法监管数据库,关联市场主体信息、执法人员信息、执法事项信息等各类数据,并以“人事关联、赋码申请、领码验码、监管执法、信息反馈、监督评价”为流程,开发“行政执法一类事”平台。
二是执法前预告赋码备案,做细用“码”制度规范。由执法人员在平台发起赋码申请,一般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申请后自动领码,规上限上企业由分管领导审核后赋码。此外,开发建设违规执法预警模型,对多头执法、重复检查、超期执法等6项执法事项进行预警,并直接推送监督部门。截至目前,成功预警处置多头执法、重复检查等违规执法信息14起。
三是执法后结果推送,做好用“码”监督评价。平台推送短信给企业主,扫描数字门牌反馈评价,可以举报无赋码执法、粗暴执法等违规执法行为,由监督部门介入处理。例如根据企业投诉举报信息,已发现某执法部门未公开行政处罚结果线索2条,并及时予以纠正。
三、简化事后信用修复,做好“码”上恢复
一是打造高效便捷企业信用修复“码”上通道。通过优化指引、受理、办理全流程打通便捷化修复通道。依托“数字门牌”系统发布“简化信用修复流程”“信用修复线上办理”等内容,为企业提供信用修复流程指引;采用“线上+线下+代办”三线受理模式,企业法人只需加盖电子签章扫描返还,让企业“一次都不用跑”;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,建立信用修复台账,公示期满前提醒市场主体办理信息修复,对满足修复条件的,及时予以办理。截至目前,完成行政处罚信用修复企业350家,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793家。
二是优化企业信用修复监督“码”上数据模型。按照“谁列入、谁修复、谁负责”的原则,明确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职能部门负责办理企业信用修复工作。全面推广实施“三书同达”机制,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,送达行政合规建议书、信用修复告知书,及时告知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方式途径;通过对涉企被执行人员名单进行梳理,积极构建企业信用修复类案监督数字模型,筛查出企业信用待修复线索56条,核实已履行完毕企业14家,并将上述企业移出失信名单。
三是强化执法温度企业“码”上有感。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,针对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,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,形成浓厚依法治企合规经营氛围。通过“红黄绿”三码分类监管模型,对“红黄绿”码企业采用不同监管力度,对红码企业加强事后回访,确保整改到位;对黄码企业加强指导并按需开展检查;对绿码企业降低检查频次,并可以享受政务服务、融资贷款等差异化激励政策,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,检查频次明显下降,全县减少企业干扰数1619次,企业处罚案件7416件,下降34.5%,每百起处罚案件导致企业停产停业或限制从业比例从0.88下降至0.78。